百达注册

关于百达注册

“老”字的甲骨文和《礼记》的记载,再一次证明有虞氏创造了甲骨文和礼乐文化

发布日期:2024-07-21 23:51    点击次数:185

甲骨文中的“老”字,是一个执杖老人的模样。

图片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

这位老人头顶上那三根毛是什么意思?

毫无疑问,那是一顶帽子,插着羽毛的帽子。

甲骨文的“老”字为何要写成这个造型呢?

首先要知道一点:甲骨文是有虞氏在一万年以前创造并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广泛使用的文字,所以这位老人手里的杖和头上的帽子,当然要从有虞氏身上来找答案。

答案就在《礼记》中。

《礼记·内则》说:“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所谓“皇”,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有羽毛的帽子,甲骨文“皇”字头上的三根羽毛就是特征,而且正好也和“老”字头上的三根鸟羽相同,证明甲骨文“老”字里面的老人,头上戴着的正是一顶羽冠,而且其身份很可能是担任主祭的有虞氏长老。

有虞氏的主祭者应当为长老,主祭之时必然要手中执杖,头戴名为“皇”的羽冠。下图就是有虞氏“皇”而祭的经典造型。

图片

有虞氏之“皇”冠

接下来的一句“深衣而养老”更是直接点出了有虞氏“皇而祭”的人乃族内年高德劭的长老。

有虞氏的养老制度,在《礼记》中也有详细记载: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这是明明白白把有虞氏对待老人的优待政策讲得非常清楚了,尤其是老人赐杖的制度: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说文》曰:“七十曰老”,认为七十岁才算是“老”,这个年纪的老人就可以“杖于国”,受到国君的供养。

西周时期的周文王就是以善于养老著称(“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因为周人本来就是有虞氏的一支,奉行有虞氏的制度自是理所应当。

我们还可以断定,7000年前,仰韶文化的有虞氏老人不但要在重要的祭祀上戴着羽冠担任主祭,还会被赐予一根鸠杖。

所谓鸠杖,就是杖头上会有一只鸠鸟。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3500年的青海湟源卡约文化遗存中就发现了两个青铜鸠杖头。见下图。

图片

图片

卡约文化发现了有虞氏独有的瓮棺葬,所以这两根鸠杖毫无疑问就是有虞氏的王者赐给国中七十岁以上老人的王杖。

鸠鸟和养老的关系,在《周礼》记载中可以看出。

《周礼·夏官·罗氏》云:

“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

这是专门捕鸟的官员会负责在仲春之时把鸠鸟献给年过七十的国老。

除了仲春,仲秋也是有虞氏举行养老活动的时间段。《礼记.月令》就说:

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这个仲秋之月赐杖的养老制度一直到汉代还在流行着。《续汉书·礼仪志》记载:

“仲秋八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

下图就是汉代赐给老人的鸠杖:

图片

由于有虞氏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杖于国”,所以又称国老,被安置在上庠。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王制》

有虞氏的“上庠”相当于夏朝和周朝的东序,相当于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有虞氏养国老的地方。

《礼记.文王世子》就说:

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这个释奠之礼,又叫作“释菜”,选择在仲春之月的第一个丁日举行。《礼记月令》就说:

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在这个隆重的释菜仪式上,要有盛大的乐舞,天子还会亲临现场,有“释奠于先老”、“释奠于先师”的仪式,可见这些国老还同时担任传道之师,“老师”之“老”就是这么来的。

老就是师,师就是老。

这样的制度,早在有虞氏之时就已经开创了。

《礼记》中记载了的大量有虞氏礼制,都可以在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简直就是上古华夏文明的活化石!

甲骨文果真是有虞氏文明使用的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